最近有篇文章很火,说垃圾分类依然只是个笑话(下文简称《笑话》)。这篇文章严重打击了笔者老婆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笔者作为一个行业研究者,看到不严谨的结论就来气,当然也怕老婆不搞垃圾分类被罚款。好,咱们来一一点评驳斥。
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垃圾分类后由哪些机构处置-不知道,垃圾“先分后混”现象严重-分了没用、垃圾分类后处置各种垃圾能力不足-分了没法处理,四分法太麻烦 投放时间不合理-体验差、对比国外还是填埋好。
1. 垃圾分类后是否真分类处置了-不知道。
笔者认为写这篇文章的哥们肯定不在上海,没有经过仔细的调研就下结论,如果用这种态度买股票大概率被割韭菜。
笔者在上海一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栏上清楚的看到了收运企业和处理去向,虽然笔者没有跑遍上海每个小区,推测如果每个小区有垃圾分类宣传栏,大概率会是统一的形式标好垃圾的去向(算严谨吧)。
有可能严谨的读者会问,收运企业是否真实存在?我们怎么知道?
好的,生态环境部已经想到这个问题了。2019年3月8日,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名单,共有159家环境监测设施、162家城市污水处理设施、116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及74家危险废物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设施单位向公众开放。
如果你真想去看,打电话,预约参观,放心你不会被“十动然拒”的。2017年底,第一批已经公布的124家环保设施一年中已经接待公众超过27万人次,建议《笑话》作者去看看。

图1:上海某小区垃圾分类宣传栏(来源:现场调研)
图2:第二批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名单(部分)(来源:生态环境部)
2.垃圾“先分后混”现象严重-分了没用
垃圾“先分后混”现象严重,这在以前是不假。但是如果7月1号的上海还把分类好的垃圾混在一起运走,这概率不大。为啥?因为上海买新车啦!啥车?湿垃圾收运车、有害垃圾收运车!
《解放日报》报道,截至2018年11月底,上海已规范配置湿垃圾收运车650辆、干垃圾收运车3000辆、有害垃圾收运车15辆。湿垃圾车多了200辆,有害垃圾车多了15辆。
《澎湃新闻》报道,到2019年底前上海将配备960多辆湿垃圾运输车辆,4000多辆的干垃圾运输车辆,还有17辆有害垃圾运输车辆。这意味着又要新增300多辆湿垃圾车、1000辆干垃圾车,环卫装备的投资机会来了(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买了新车,大概率不会放在家里不开吧,特别还是贵的车。

图3:湿垃圾转运车(来源:周到上海)
3.垃圾分类后处置各种垃圾的能力不足-分了没法处理
目前,上海的垃圾末端处置能力确实不足,但没有《笑话》作者讲的那么不足。《笑话》文中说,上海的当地垃圾处理能力一天只有几千吨,这也太小看我魔都了吧。
2017年4月,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向上海市反馈督察情况提出,“上海市截至督察时实际处理能力仅为2.4万吨/日,缺口较大”。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上海湿垃圾和干垃圾的日处置能力已基本能够匹配源头每天的产量。”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市绿化市容局透露,根据计划,上海2018年年内将计划新、扩建5座湿垃圾处理设施,另有3座设施预计2019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干垃圾以焚烧处理为主,计划新、扩建的7座干垃圾处理设施力争2019年上半年全部开工。此外,上海还计划建设1座设计能力5000吨/日的综合填埋场,以满足生活垃圾处理后各类无法利用残渣的处理需求。
上山容易下山难。国内的过剩产能去产能任务艰巨,产能不足在我“基建狂魔”看来还是比较容易搞定的吧。
4. 四分法太麻烦、投放时间不合理-体验差
四分法太麻烦?日本人听了要哭死。日本垃圾最大分类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粗大类,有害类,一听还可以,分类不是很多嘛。但是,但是人家还要再细分!
这几类再细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可分为孙项目。。。。一般分类都在10种以上,好吧,确实有点变态。
扔垃圾时间:当天早上8点之前。论天来扔,周一扔啥,周二扔啥。。。
在日本,每户家庭的墙上都贴有两张时刻表,一张是电车时刻表,另一张就是垃圾回收时间表。每周7天,回收垃圾的种类每天各不相同。居民需要在垃圾清运当天早晨8点前,把垃圾堆放到指定地,不能错过时间,否则就要等下周。


图5:日本某地区垃圾分类手册(来源:新浪博客)
日本《废弃物处理法》第25条14款规定:胡乱丢弃废弃物者最高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3万元)。83万!日本人都是富豪吗?
相比来看,上海定时定点,早7到9点、晚6到8点,还有大妈在旁边热心指导;个人混投罚款只需50-200元;四分法,操作起来就是干湿两分法(有害垃圾很少,可回收可积攒后投)。对比日本,体验好不啦?
PS:给大家推荐一个日本综艺节目《跟你去你家可以吗》,有一期是讲一个啃老独居老人,用父母的积蓄活了68年,家里垃圾20年没有清理了。
节目组帮老人大扫除持续了两天,清扫出的垃圾重达1吨,装了整整两卡车...重点是 垃圾运输费用是32万7千日元(约合2万人民币)…
笔者认为PAY AS YOU THROW 原则将会在中国实行,扔垃圾是要花钱的。趁现在,不收费。。。
5. 对比国外还是填埋好
《笑话》作者对比新加坡,用垃圾填埋造岛。“先用钢筋水泥在海上围堤坝,再铺上一层隔离塑料膜,然后把垃圾填埋进去,上面盖上泥土,种树。多年后,垃圾岛变成干干净净、鸟语花香的候鸟天堂。”
听起来很好啊,但是他搞错了最重要的一点,人家造岛的是用垃圾焚烧后的废渣啊,不是直接用垃圾填埋造岛啊。而要进行垃圾焚烧,最好是烧经过垃圾分类后的干垃圾。
《笑话》作者提到,“至于填埋技术,可以学新加坡,别学印度那种露天垃圾山。”是填埋技术造成两者的不同吗?是填埋的是垃圾还是垃圾焚烧后的废渣的不同啊。
看到这,我觉得作者真的给我讲了一个笑话。。。
垃圾焚烧已经经过100多年了,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已经被证明是解决“垃圾围城”的最佳方式。烟气处理技术和焚烧设备高新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保障垃圾焚烧厂的安全性。
东京有23个垃圾焚烧厂,中央焚烧厂距离日本皇宫仅3.5公里,日本皇宫周边7公里范围内有7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天皇都不怕垃圾焚烧,你怕啥?
我国已经对垃圾焚烧厂的污染物排放实施了在线监测。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我们垃圾焚烧占总垃圾处置比例达到40%,2020年目标将达到50%。
垃圾填埋好还是垃圾焚烧好已经不需要再争辩了,未来的几年大多数地级市都将有一座垃圾焚烧厂。而且中国的垃圾焚烧厂目前的建设标准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最后,再说一个有意思的论证,《笑话》作者说,上海有些地方是适合埋垃圾的,比如佘山有个采石坑,真是埋垃圾的好地方,可惜被建了一个五星级酒店。
笔者算了一下,最大的一个罗山坑,体积431万立方米。上海2018年垃圾产生量超过900万吨,一吨生活垃圾1.5立方(不考虑压缩情况),上海每年的垃圾可以填3个罗山坑。请问,坑够吗?
通过垃圾分类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这已经是一个共识。《笑话》作者笑得可能不是“垃圾分类”本身,而是质疑此次垃圾分类是否能够成功。
笔者认为,此次垃圾分类是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共识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你我携手,让垃圾分类成为上海的新名片!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