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四人在沪非法倒未分拣垃圾上百车,付400万修复环境获轻判

分类:产业市场 > 其他    发布时间:2019年7月15日 9:43    作者:李菁    文章来源:中国固废网

因非法倾倒未分拣垃圾,四名被告人需“自掏腰包”400万元用于生态环境修复。

近日,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以下简称“上海铁检院”)成功办理一起四名被告人非法倾倒未分拣垃圾,致使公私财产损失100万元以上的重大污染环境案件。

上海铁检院介绍,近日,经查四名被告人于2018年5月将110余车未分拣垃圾倾倒至上海市奉贤区四团镇拾村村,严重污染了环境。经评估,四名被告人的行为致使公私财产损失合计150万余元。为妥善解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事宜,上海铁检院副检察长俞蕾带队赴奉贤区四团镇政府参与该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会。

在积极协调下,磋商会议顺利开展,奉贤区生态环境局与被告人签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之后铁检院又积极组织召开生态环境修复与案件量刑研讨会,邀请上海市、区两级生态环境局、区司法所等相关人员,确保环境修复合同的履行及后期环境二次评估顺利开展。

考虑到被告人均已在诉前与行政机关签订协议,且已将400万元保证金支付至镇政府专门账户用于后期生态环境修复,上海铁检院提出了酌定从轻的量刑情节。经法院一审判决,四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十个月至三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均适用缓刑。

同时,法院依照两高、三部《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有关问题座谈会纪要》的相关规定,首发了上海市环保领域的从业禁止令,四名被告人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将不得从事与排污或者处置危险废物有关的经营活动。

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铁检院获悉,该案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外公布后首例涉及垃圾分类的案件,社会影响较大,群众关注度较高。同时,该案系《上海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以来首例由行政机关启动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并完成首例行政机关诉前协商。

检察机关表示,该案对今后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刑事量刑的关系、宽严相济形势政策的落实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检察机关将生态环境修复情况作为定罪量刑重要因素的具体实践。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