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在向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关于市人民政府2019年上半年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讲起了最近上海人“心心念念”的垃圾分类。说完这句话,应勇市长起身面向全场深深鞠了一躬,坐满市人大代表、在沪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市政协委员、在沪全国政协委员的会场内,爆发出一阵热烈掌声。
还有基层代表立马打开微信,在“垃圾分类工作群”里分享了这个消息。“备受鼓舞,大家一定要再接再厉!”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整个上海都行动了起来。网上的分类垃圾桶已经卖到了断货,有人成为了小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有人研究出了湿垃圾破袋的“神器”,还有人定外卖会主动选择“无需餐具”……

不光前端分类“热火朝天”,从后端来看,成效也十分明显。在浦东的黎明循环产业园,实施垃圾分类后,湿垃圾的处置效率翻了一倍,干垃圾焚烧的热值提高14.3%,发电量明显增加,飞灰产生量减少26%,工作人员直言“好了不是一点点!”
“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应勇说,垃圾分类取得阶段性成果,成效好于预期。

生活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的一项工作,也是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一项任务,事关城市形象、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
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垃圾综合治理问题,到2022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总的思路,就是三句话——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能力大幅提升。

对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应勇市长一直十分关心。7月1日以来,短短半个多月就已两次调研。从社区阿姨、楼宇白领、转运中心及处理厂职工,到街道干部、委办领导,他都仔细询问,了解情况。
不过,应勇也承认,垃圾分类要改变人们理念、生活方式和习惯,这不亚于一次自我革命。
对于市民在垃圾分类中最关注的一些问题,应勇也都看在眼里,并一一予以回应。
——关于“分类规范”:“总的就是要依法科学、简单明了、老百姓认同、方便群众操作,落实好《条例》的相关要求。”
——关于“定时定点投放”:“坚持规范定点,鼓励撤桶,在定点的基础上定时,这是方向,但定时不应一刀切,即使定时,也要有误时投放的机制。”
——关于“混装混运”:“一旦发现有混装混运现象,要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坚决做到零容忍。”
——关于“末端处置”:“垃圾末端处置方式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前端分类的标准和效果,前端分类的标准和效果也直接关系到末端处置的效率。要加快末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设施的建设,夯实垃圾处置的基础能力。”
从不习惯到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虽然市长为大家点赞了,但垃圾分类的攻坚战、持久战,上海人还要一直打下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共同营造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