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2020年垃圾发电行业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分析 光大国际一马当先

分类:产业市场 > 其他    发布时间:2020年7月1日 13:29    作者:    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葛倩

  截至2018 年底,全国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共152 家,其中,国企光大国际为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2015年以来,垃圾焚烧CR10市占率从58%提升至2019年的60%,行业集中度较高且较为稳定。目前垃圾焚烧发电市场竞争格局已经成型,行业跑马圈地阶段基本告一段落,对企业的运营能力要求进一步提升,竞争格局呈现出强者恒强的特征。
 
  国有企业为市场主体
 
  截至2018 年底,全国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共152 家。目前垃圾发电行业的上市企业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国有企业,如光大国际、中国环境保护集团、康恒环境、绿色动力、深圳能源、北京控股、重庆三峰、上海环境、广州环保、瀚蓝环境等;二是民营企业,如锦江环境、粤丰环保、旺能环境、伟明环保、中国天楹等;三是外资企业,如威立雅中国等。
 
图表1:中国垃圾焚烧发电企业

       光大国际业内靠前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于2019年6月27日发布的《2019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排名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前十的企业分别为光大国际、锦江集团、中国环境保护集团、重庆三峰环境、粤丰环保电力、上海环境、伟明环保、绿色动力、广州环保投资集团、瀚蓝环境。从装机容量、垃圾处理量、发电量以及年上网电量来看,光大国际垃圾均处于前列,断层优势明显。
 
图表2:2018年垃圾焚烧发电企业装机容量排名(单位:万千瓦)

       产能竞争格局
 
  根据2019年底的垃圾焚烧项目在手规模排序,目前垃圾焚烧行业主要的参与者包括:1)国企:光大国际、中国环境保护集团、康恒环境、绿色动力、深圳能源、北京控股、重庆三峰、上海环境、广州环保、瀚蓝环境等;2)民企:锦江环境(2019年8月,浙能集团完成对锦江环境29.8%股权的收购,成为锦江环境第一大股东)、粤丰环保、旺能环境、伟明环保、中国天楹等;3)外企:威立雅中国等。
 
图表3:截至2019年底中国垃圾发电市场企业在手产能占有率情况(单位:%)

       在手订单市场竞争格局
 
  光大国际作为国内垃圾发电的一大企业,拿单到手软,中标金额为113.5亿,占比约28%。据不完全统计,光大国际(包括光大绿色环保)拿下16个项目,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北、山东、广东四个省份,光大国际牢牢把握住了发展机遇,积极开发和扩张垃圾焚烧发电市场。城发环境在2019年度共计中标10个项目,总中标金额为53.17亿,占比13%,项目所在地均为安徽。康恒环境总计中标9个项目,遍布安徽、河北、山东、江苏等7个省份,垃圾焚烧发电业务多地开花,中标金额高达48.85亿,占比12%。
 
图表4:2019年中国垃圾发电市场企业中标份额情况(单位:%)

       行业集中度较高
 
  从在手订单来看,根据E20的数据及中国政府采购网的项目信息,2015年以来,垃圾焚烧CR10市占率从58%提升至2019年的60%,行业集中度较高且较为稳定。CR10中国企有8家,其在手项目产能占比基本稳定在46%-49%。
 
图表5:2015-2019年CR10中国企业订单占比(%)
  根据对光大国际、海螺创业、上海环境、伟明环保、绿色动力等12家垃圾发电上市公司运营项目投资额的测算,得到2016-2019年垃圾发电项目单位投资成本由54万元/(吨/日)提高至55万元/(吨/日),假设2020年单位投资成本小幅提升至56万元/(吨/日);考虑典型的垃圾发电项目投资结构,工程土建、工程安装、设备以及其他分别占比25%、13%、38%、24%,同时假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周期为18个月,T年投运的项目在T-2/T-1/T年的建设期分别为2.5/10/5.5个月,则2026-2021年间垃圾发电总工程及设备市场规模分别达到1229亿元和814亿元。
 
图表6:2016-2021年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及设备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垃圾焚烧发电市场将呈现强者恒强的发展趋势
 
  经过前期的市场激烈竞争,目前垃圾焚烧发电市场竞争格局已经成型,行业跑马圈地阶段基本告一段落。目前行业内中小企业弯道超车概率大幅降低,新参与者进入市场的参与兴趣明显下降,市场在向龙头集中,行业竞争强度明显下降,低价中标抢市场现象近两年已较为罕见。随着人均生活垃圾产量的增长和生活垃圾焚烧比例的提升,垃圾焚烧市场近几年快速发展,同时对垃圾焚烧企业的环境表现要求不断提高,竞争格局呈现出强者恒强的特征。
 
  原标题:2020年垃圾发电行业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分析 光大国际一马当先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