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环境时评:推进生态保护补偿走向市场化

分类:产业市场 > 其他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4日 11:34    作者:    文章来源:嘉兴生态环境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逐步完善政府有力主导、社会有序参与、市场有效调节的生态保护补偿体制机制,强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推进多元化补偿,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下,高度依赖财政的生态保护补偿存在“天花板”效应,推进生态保护补偿走向市场化无疑成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相应的补偿范围逐步向山水林田湖草等多元要素拓展,补偿标准也逐年递增,资金需求总量水涨船高。这对财政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在一些地方财政薄弱的地区,有限的资金难以弥补“发展损失”成本。
 
  相比之下,基于市场机制不断开拓产权交易、产业转移、技术援助、园区共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多元化补偿,不仅能够弥补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带动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而调动各方积极性,更好地保护生态。
 
  从实践来看,不同地区生态保护补偿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生态要素各有偏重,立足当地自然资源禀赋不断完善分类分档的补偿机制,试水市场化补偿的探索已经崭露头角。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完善市场交易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扩大资金效益。比如,有的地方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林业交易等改革试点,通过赎买收储、租赁置换、改造提升、合作经营、林权抵押、碳汇交易等市场手段释放红利。
 
  当然,市场作用的发挥,不仅仅限于对某种资源要素的市场化管护,也包括借助其他自然资源要素市场收益“以资源养资源”,还包括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延伸型补偿。一些地方从饮用水、水电、旅游、木材生产、土地矿产出让甚至海域使用等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生态补偿;还有的地方尝试移民搬迁、渔港发展项目、绿色产品等多种途径,为当地群众另谋致富出路。
 
  从长远来看,最根本的市场化补偿方式当数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当地群众直接从参与生态保护中获益。在这方面,基层也不乏有益的探索。比如,一些地方试点生态银行等市场化运作,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整体化输出”的模式,构建自然资源管理、开发和运营的平台,搭建起资源变资产的桥梁。还有的地方凭借优良的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打造出一批特色生态产品,借势发展风情旅游、文化古迹、农耕体验、动植物观赏等融合产业,实现生态产业化经营。
 
  尽管如此,这些探索也仅仅处于蹒跚起步的阶段,后续还期待着基础工作先行、配套政策跟进。对权利主体进行合理补偿的基本前提,是加快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同时,生态保护地区引入社会资本比较困难,也需要激励性的政策来吸引民间资本。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重路径,还需要加快建立自然生态资源调查、评价、核算体系,进而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交易体系。如上种种,正是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发力所在。
 
  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形成以受益者付费原则为基础的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格局。而这,恰恰需要我们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持续深化改革,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原标题:环境时评丨推进生态保护补偿走向市场化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