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人民的名义》启发环境传播思路

分类:产业市场 > 其他    发布时间:2017年4月27日 18:26    作者:虞伟    文章来源:

来源:中国环境报 

◆虞伟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热播。据统计,开播第一集实际收看人数3.5亿人次,收视率创下新高,这在国产剧中非常罕见。剧中的人物形象被观众津津乐道,达康书记也成为新晋网红,表情包火了,“同款水杯”也在淘宝上线,这样的传播效果让制作方都始料未及。

这是一部反腐剧,但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也看到了一些有关环保的情节。比如一些污染企业想趁机落户林城开发区,被一直奔走在GDP道路上的达康书记断然拒绝。这难道不正契合当下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的理念?后来把林城开发区从煤矿塌陷区打造成绿水青山的现代化开发区,还引进了绿色食品生物园项目,不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生动写照吗?达康书记为环保代言也是蛮拼的,同时也向公众表明了地方“一把手”的执政理念对环保工作成效的决定性作用,为环保宣传工作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提供了注脚。

这部剧虽然没有直接出现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的画面,但只要谈地方经济发展,始终绕不开环保的话题,“一把手”主政一方都会遇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抉择,达康书记对环保的认识,得到了省委书记沙瑞金的点赞,短短几分钟的对白,很接地气,让人感觉很真实,既提出了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抓绿色发展的要求,又为观众描绘了走绿色发展道路的美好图景,回应了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既弘扬主旋律,又很在理,这个效果恐怕比填鸭式、灌输式的宣教形式更加入脑入心。

在品味这部反腐大戏传递的满满正能量以及剧中人物丰满的形象之余,不由让我思考,这对环境传播有何学习和借鉴意义。

一是环境传播要在社会热点中寻找痛点。环境保护当然是当下的社会热点,但公众未必对所有环保议题都感兴趣,哪怕是一些公众感兴趣的议题,如果讲不到公众心坎上,也很难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前也有很多反腐剧,但没有一部比《人民的名义》这样有影响,原因很简单,它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势反腐的背景下,找到了社会公众的痛点,无论你是谁,都能在剧中找到评论点,都能对标原型,感受到腐败的切肤之痛。以环保为例,当前雾霾天气可以说是全民关注,但真正的痛点是雾霾对健康的危害和如何预防,如果抓住这个痛点,那关注和参与环保的人数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二是环境传播要在生活场景中俘获粉丝。笔者认为,《人民的名义》热播受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片子跟现实社会联系很紧密,征地拆迁、网络直播、论坛删帖、小官巨贪、手机定位、海外追逃,这些都有生活的原型,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听说过,有些事情自己也亲身经历过,这样的情节设置很容易打动人,很容易把观众拉进戏中。如果这个时候,将环保的观点和内容融入其中,很容易引发观众的思考,在品味剧情过程中加深对环保工作的认识,《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做到了。

三是环境传播要在艺术作品中找到载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公众对文化的需求也会日益旺盛,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到海量信息。干巴巴的科普,已经打动不了读者和观众。环境理念的传播特别需要文化的载体,如我们对新晋网红达康书记的热捧,他那超前的绿色GDP言论和随身携带的水杯,都成为观众的谈资。用水杯,也是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在达康书记的日常生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在这方面加以舆论引导,主角的言论和道具都可以为环保理念传播代言。

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影视作品来为环保宣传服务,扩大传播效果,关键看我们是否真有这份耐心和真心。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