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首轮中央环保督察视作是对各地环境治理的全面“体检”,那2018年进行的两轮“回头看”则是“问诊切脉”后的一次“复查”。而在一系列严格措辞背后,未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将更加侧重于“聚焦再聚焦,盯着你,把问题解决。”
在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报中,“生态文明建设”已不再位列其中之一。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指出,“环保政策分解到2019年的七大任务里面去,可能意味着环保工作将更加常态化。”诚如“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成为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的内设机构之一,例行督察和“回头看”是其主要工作之一。
但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治污风暴远未结束,各地方政府、部门及企业仍将面临一场“大考”: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其严厉程度不亚于首轮中央环保督察,“老账、新账”一起算。进驻期间,督察组共计走访问询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80个,调阅资料18661份,对104个市(州)开展下沉督察。下沉督察阶段,各督察组通过深入现场,聚焦督察重点,坚决查处敷衍整改、表面整改、假装整改和“一刀切”等督察整改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在行业专家看来,“回头看”不是听汇报、看材料,而要看实效、见实招,一些地方敷衍了事的整改难免露出马脚。与此前相比,此轮督办案件呈现小型化、多元化等特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假装整改、环保“一刀切”等乱象相对来说有一定程度降低。本次“回头看”采取“一托二”的方式,即每个督察组要到两个省份开展督察工作。面对环保督察“回头看”的第二击,地方政府无疑将会面临更为严格的环保整治要求和更严厉的问责压力。
首批10省(区)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结果出炉的同时,第二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随之正式启动。随着今年两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深入挺进,其表现也颇为抢眼:约谈5499人、问责8396人、罚款超过9.1亿元。仅在12月6日结束的2018年第二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工作中,共受理有效举报38133件,合并重复举报后向地方转办37679件。通过这些典型案件的公开曝光,在不断传导督察压力的同时,也极大推动了督察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
同时也意味着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将不只是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督政问责,还将突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本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轮督察将建立完善“中央督省、省督市县”两级督察体系,将生态环保督察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而无论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还是湖南、湖北两省省委书记均明确提出,严禁“一刀切。”根据安排,各督察组已进入第三阶段督察,梳理情况,整理案卷,并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取证。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透露,要出台更加详细的坚决禁止环保“一刀切”的文件,此外还要组织两个环保“一刀切”专项检查。
这场“大考”还将持续至2022年。“明年开始,新一轮环保督察将全面启动,计划再用4年时间,开展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工作。”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曾这样公开表示道。也就是明年开始,将开展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历时约三年,承担环保职责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央企集团将被纳入督察范围,统筹安排。下一步仍须通过严格的环保督察和执法监管,减少社会总成本,净化市场空间,倒逼经济绿色转型。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