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解锁餐厨垃圾投放新姿势 这几份处理攻略收好了

分类:行业热点 > 国内资讯    发布时间:2019年6月20日 14:03    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固废网

近期,垃圾分类被推到风口浪尖: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6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其中将“固废法”修订列入立法计划。

住建部等多部委发布垃圾分类工作时间表,分别将2019年、2020年、2022年和2025年作为时间节点,力求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建成并启动垃圾分类系统。

......

除此之外,国务院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也提出,要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为重点展开。

据新华社报道,日前海底捞杭州一店面因垃圾分类不当,被责令限期整改,并可能面临垃圾被拒运”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这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在城市,餐厨垃圾是全面推行垃圾分类的“重点关注对象”及“无废城市”建设的核心抓手。

餐厨垃圾处理难点在哪?

煎、炒、烹、炸的饮食习惯使我国餐厨垃圾具有含水率低、含油量较高、有机物质含量高、热值低等特点。据资料显示,我国餐厨垃圾自2011年起呈递增趋势,到2018年餐厨垃圾产量已超过11000万吨。此外,餐厨垃圾在处理过程中会造成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运输困难,影响市容;渗滤液污染问题加重;影响垃圾焚烧效果......

餐厅酒店等是餐厨垃圾产生集中的地方。前端分类不清,中途运输难度大,后期处理市场不成熟,一系列问题都在制约着餐厨垃圾的处理。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响应总书记的号召,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力求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作为其中的先行示范城市,北京、上海和重庆等城市在处理餐厅等垃圾上也作了不少努力。

部分城市的餐厨垃圾是如何处理的?

北京的餐厅从自身抓起,在源头和分类上做好管控。在分类上,餐馆特设置“干湿垃圾桶”,湿垃圾桶专门来放食物残渣等餐厨垃圾,而且还会对事物残渣控完水后再倒入垃圾桶,如果不分好类,清运部门会直接拒收;在源头上,餐厅在选购菜品时会选择净菜、净食品或半成品等,减少餐前损耗,提升菜品质量,提醒顾客控制点单,倡导光盘行动。

机场是人流量密集的地方,上海对于机场餐厨垃圾的处理也形成了特有的方式。上海统一制作、发放“餐厨垃圾投放许可证”,商户凭证投放垃圾。同时,餐饮门店全部按照要求安装油水分离器,将餐厨垃圾里的油脂分离开,还设有专用的餐厨垃圾容器,进行密闭收集,并定期清洗保证干净卫生。

重庆也不甘示弱,巨额投资在全国率先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投资近6亿元建成黑石子餐厨垃圾处理厂,采用世界领先的“高温厌氧,热电联产”技术处理餐厨垃圾,利用餐厨垃圾生产生物柴油、CNG等新能源,日均处理可达1800吨,日后,还将推进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餐厨垃圾到底应该怎么处理?

一个完整的垃圾处理产业链,离不开分类、运输和处理工程、技术。综合上述三个城市,不难发现,餐厨垃圾处理的关键在于餐厅本身的源头控制,做好分类、源头减少垃圾产生量等也是减负后期处理的前提。当然利用科技手段、先进技术工程实现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也是重要手段。

收运难题,一直是餐厨垃圾处理的老大难问题。关于回收方面,餐厅严格遵守餐厨垃圾分类规则,更要做好餐厨垃圾的事前处理,也就是从源头减量,加强过程控制,当地环卫部门等发现问题后拒收、执法部门责其整改,是对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而采取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我们每一个身为顾客的人,也应该将垃圾分类观念深入内心,就餐时尽量光盘行动,配合商家一起做好餐厨垃圾的前端处理。在运输方面,前端分类做好了,运输的工作量大大被降低,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保证了运输过程中的洁净。

餐厨垃圾如何更好地实现资源化利用呢?比如运用生物技术设备,可以就地产出有机肥,用于社区的园林绿化、农村有机作物肥料等,实现餐厨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对餐厨垃圾分解转化,形成收集、处置、再利用的“垃圾分类”闭环机制,做到餐厨垃圾不出社区就能轻松“消化”。

福州在探索“无废城市”和垃圾分类建设中有哪些经验?分类出来的有机固废应如何识别市场机会,打通产业链,提升管理效率?有机固废处理行业如何与生态、农业、能源等产业形成协同,探索行业价值奇点?6月24日,“2019有机固废资源化论坛”将在福州泰禾铂尔曼酒店举办,届时将邀请生态环境部政府官员、福州当地领导、行业专家与知名企业家一起探讨有机固废行业的出路。参与报名请扫描如下二维码,了解更多论坛信息,请点击专题链接

1560910321770292.png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