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调研暨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特邀咨询员视察四川法院活动在成都拉开帷幕。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截至6月5日,全省法院已设立集生态修复与宣传教育于一体的补植复绿、增殖放流警示教育基地(示范点)18个。
司法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全省法院在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打击力度的同时,积极落实恢复性司法理念,探索从森林、水流延伸到土壤、大气、滩涂、矿产资源等领域的生态司法保护和修复模式,鼓励被告人积极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在涉林、涉水等环境资源刑事案件中,引入“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巡河值守”等恢复性司法机制,严惩犯罪的同时,引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积极修复因其犯罪行为受损的生态环境;将被告人犯罪后实施恢复生态、修复环境、积极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等生态环境恢复行为,纳入量刑情节予以考虑,在对被告人判处刑罚处罚的同时,注重恢复性司法理念在刑事审判中的运用。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