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2019年度广东省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解析

分类:行业热点 > 国内资讯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9日 9:05    作者:    文章来源: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

  广东省2019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已于近日发布,新一年度配额总量较往年有所提高,配额分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进一步提升,除钢铁行业外,其他行业配额分配方法较2018年基本维持稳定,总体而言,2019年度企业配额分配仍然呈现稳中偏紧的特性。
 
  一、配额总量及有偿配额发放历年情况对比
 
  2019年度,共有来自电力、水泥、钢铁、石化、造纸、民航等6个行业,年排放2万吨二氧化碳及以上的242家控排企业和37家新建项目纳入碳排放管理和交易。配额总量为4.65亿吨,其中,控排企业配额4.38亿吨,储备配额0.27亿吨,储备配额包括新建项目企业有偿配额和市场调节配额。2019年度配额有偿发放总量原则上控制在500万吨以内,采用不定期竞价发放的形式。

 
  二、各行业历年基准值对比
 
  (一)电力行业
 
  电力行业2019年度,增设了分布式燃料热电联产机组基准线。同时对特殊燃料发电机给予明确定义,即掺烧燃料燃烧排放占机组全部排放比例不小于10%。历年基准值对比如下:

 
  (二)水泥行业
 
  水泥行业2019年度将其他粉磨企业(工序)配额由历史法调整为历史强度法。历年基准值对比如下:


 

  (三)钢铁行业
 
  2019年钢铁行业配额分配方案较之前,不再区分长短流程企业,而是改为细分工序进行分配,按照生产工序分为九个部分:炼焦、石灰烧制、球团、烧结、炼铁、炼钢(转炉)、炼钢(电炉)、钢压延与加工、自备电厂,配额为本企业各生产工序配额之和。其中炼焦、石灰烧制、球团、烧结、炼铁、炼钢工序采用基准法分配配额,钢压延与加工工序采用历史法分配配额,自备电厂采用历史强度法分配配额。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配额=各基准法工序产品产量×各基准法工序产品对应基准值+钢压延与加工工序配额+自备电厂配额
 
  基准法各工序基准值如下:

 
  由于2019年钢铁行业配额分配将基准法各工序产品细分,往年长流程基准法各产品基准值较今年已不再具有可比性。总体而言,按细分工序进行分配,提高了科学性和公平性,在企业层面配额总量较往年会有一定程度紧缩。
 
  (四)造纸行业
 
  2019年度造纸行业配额分配基准线基准值较2018年度没有变化,历年基准值对比如下:

 
  造纸行业2018年度将自备电厂分为使用天然气和使用非天然气两类设定能源修正因子,将非天然气自备电厂能源修正因子调低,部分企业由此产生配额缺口,预期在2019年度此情况仍将持续。
 
  (五)民航行业
 
  2019年度民航行业配额分配基准线基准值较2018年度没有变化,历年基准值对比如下:

 
  三、市场分析
 
  从配额总量上来看,2019年度较2018年度增加了4300万吨,达到历年最高,这主要是由于新纳入的企业碳排放量较大,如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等,同时,已有控排企业的新建项目转入控排企业范围,这也使得今年控排企业配额总量较往年有了较大提升,如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二期工程(乙烯)等。2019年度有偿发放计划总量上限500万吨,较往年的200万吨有较大提升,预期在控排企业配额发放有所紧缩的情况下,市场可能存在一定的缺口,调升有偿发放总量有利于后期应对市场需求,预计2019履约年度有可能重启配额有偿竞价。
 
  抵消机制产品上,2018年度可用于广东市场抵消的CCER和PHCER总量原则上控制在150万吨以内,而2019年度可用于抵消的CCER和PHCER总量并未在此次分配方案中予以明确。作为PHCER市场贡献较大的林业碳普惠项目,在2019年修订版的林业碳汇碳普惠方法学中已经明确将适用的地区限定为全省省定贫困村和试点地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生态发展区域,调整的适用地区既有限缩又有放大,预期新一年度的PHCER项目签发仍将主要以省定贫困村项目为主,可抵消总量也将参考此因素制定。
 
  为应对全国碳市场可能在2020年启动实际履约的情况,2019年分配方案中明确,若广东省有关企业在2020年5月31日前确定在全国碳市场正式履约,则省生态环境厅将研究处置方案,避免重复管理的问题。这一规定明确了广东省相关企业是否在广东碳市场履约的时间节点,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
 
  综上,在排除全国碳市场不可预期的影响下,2019年度,消纳历史富余配额仍是广东碳市场主基调,配额供给端偏紧,需求端增加的趋势将进一步凸显。
 
  (本分析报告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
 
  原标题:2019年度广东省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解析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