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的环境监测工作,其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与此同时,和环境监测工作共生的环境监测产业,同样值得说道。
2015年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这份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给出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在“十二五”期间,正因为受益于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我国环境监测已经形成了以大气、水等污染源监测为主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环境监测行业虽然规模不大,无法与废气处理、固废处理、水务3大板块媲美,但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
“十三五”环保规划的核心是提高环境质量,以由污染源监测为主,向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转变,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基调。
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明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总体思路是,实现“大监测”,确保“真准全”,支撑“大保护”,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现代化,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迈上新台阶。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也是保障“十四五”顺利起航的奠基之年,要切实抓好2020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不久前,生态环境部又印发《关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在 2025 年底前建成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推动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建立挥发性有机物、颗粒物监测体系等,对于环境监测的设备和服务提供巨大的增量。
在国家规划的指导下,一系列中央与地方政策纷纷落地,让环境监测行业沐浴在久违的“暖春”中。整个产业的规模如何?目前竞争局面如何?行业发展的痛点有哪些?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龙头企业?环保在线将推出系列文章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