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具有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完善秦岭区域长效保护机制,2019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对秦岭区域河南、陕西、甘肃三省2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保护成效评估。
评估组专家累计工作400人天,查阅档案资料近万件,利用无人机低空遥感、移动终端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了现场调研,对核心生境进行实地考察,累计行程4.3万公里。除现场评估外,还综合运用了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栖息地质量变化评估、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模型评估等技术方法。
此次保护成效评估是在以往管理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对生态系统完整性、主要保护对象动态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以及主要威胁因素等方面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秦岭区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总体良好。通过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绿盾”专项行动等,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开发活动等威胁因素得到基本遏制,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持稳定,野生大熊猫、朱鹮等主要保护对象得到了较好保护,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生态系统服务持续增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显著提高。大部分保护区工作制度基本健全,管护设施相对完备,宣传教育各具特色,基本满足管护需求。
各保护区保护成效明显,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个别保护区存在影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陕西汉中朱鹮保护区发现新增涉及采石采砂、工矿生产等重点问题16个;
个别保护区主要保护物种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如甘肃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之一的秦岭细鳞鲑,种群数量较2012年明显减少;
有的保护区对大熊猫以外的主要保护对象重视不够,如对羚牛、金丝猴等主要保护对象的种群数量和栖息地分布底数不清;
大部分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不完善,基础数据匮乏,不利于保护区精细化管理;
保护区管理弱化、体制不顺等问题依然存在,如河南伏牛山保护区涉及洛阳、南阳、平顶山等3市6县,日常管理由各县的管理局分头开展,并且多个管理局还存在“一个机构多块牌子”现象,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机构。
近日,生态环境部向有关地方反馈评估结果,督促问题整改。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完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推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不断提升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秦岭区域2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结果
原标题:生态环境部组织完成秦岭区域2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工作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