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街道是2013年宁波市垃圾分类三个试点街道之一,目前垃圾分类工作已覆盖辖区全部26个小区1.47万户居民,成功创建3个省级生活垃圾分类高标准示范小区,5个小区获评市级示范小区,所有小区成功创建市级达标小区。街道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系列重要指示的精神,发挥“政府主导、党员主流、居民主体”作用,逐渐形成了“三导”模式提升垃圾分类质量的工作机制。
以“三导”模式提升垃圾分类质量
中共宁波市江北区文教街道工作委员会 江北区文教街道办事处

一是推行多元化宣传。携手市区两级共建单位党组织,举办系列广场晚会,小品、魔术等垃圾分类原创节目深受居民欢迎,推出宁波首支垃圾分类歌曲,主动把垃圾分类工作融入“改善环境共享健康”等爱国卫生月专题群众活动中,将“人人参与分类”的氛围推向高潮。
二是党员骨干示范带头。依托网格支部会议等载体,向48个功能型网格党支部的2325名在册党员、在职党员和退休党员发起行动倡议,推行“党员带头21天垃圾分类打卡”等示范先行活动。这次疫情中,大多数居家隔离居民仍坚持垃圾分类,让人感动。集合省级先进集体“邻里邦”等60余支社会组织,实现邻里帮带互助。
三是启动“敲门”行动。街道领导带队在晚间、双休日和节假日等居民在家时段逐一上门指导,努力做到走访全覆盖、宣传无盲区。累计开展的1.6万次“敲门”行动,度过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阵痛期,逐步取得了“好分类、分好类”的良好局面。经过5轮手把手教的“入户指导”,完成了一个垃圾桶到分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个桶的转变,投放参与率从最初的40%提高到95%。
一是推行“4小时”桶边督导制。有序安排社工、志愿者每天在早晚投放高峰期蹲点进行分类质量检查、纠错。例如,党员孙积连连续33周风雨无阻志愿服务,因雨中督导连续高烧,退烧后第二天立马回到“岗位上”。以他为代表的1400余名志愿者推动了投放优秀率从15%提高到85%。
二是实行“二次”精准督导制。借助“宁波市智慧环卫信息系统”监管功能,对厨余垃圾投放数量少、分类效果不理想的家庭有针对性地再入户,变“粗放分”为“精准分”。例如,翠东社区扫码发现一户居民分类质量不高,前前后后9次上门指导,终于感动这户居民并将其转变为垃圾分类达人。
三是共商共议撤桶并点。由社区党委带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建议,形成符合小区实际的推进方案,共撤掉老旧小区、别墅区、高层楼道等所有小区485个点位。
一是激励居民发挥主体作用。创设垃圾分类“一户一码”身份账户,详细跟踪每户家庭开袋检查、志愿服务等情况,精准掌握大数据。对扫码质量为优良、积极参加志愿活动的家庭,实行积分兑换奖励、上榜表扬、各级“好人”推选,提升居民参与感和荣誉感。
二是激励物业发挥主力作用。在24个有物业小区实现分类质量与续签合同、绩效奖金挂钩,推动物业从被动配合到主动提升转变。配合主管部门,对分类质量不符合标准的物业进行温馨提示、发放整改单,倒逼源头管控。
三是激励社区发挥牵头作用。针对涉及部门多、环节广但信息不对称等情况,率先牵头召集社区、业委会、物业、第三方、垃圾处理终端等主体,构建“六方联动”工作机制。通过例会、微信群等形式,实现信息共通、问题共商、难题共解。如,按照疫情期间宁波市下发的《关于加强近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管理的通知》相关要求,“六方”迅速行动,开展网格群“居民晒桶、物业晒消杀”“废弃口罩投放教学”等线上互动,以“口罩正确投、垃圾坚持分”的良好秩序助力“两战都要赢”。
文教街道用最笨的方法、最实的态度、最强的合力努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与居民密切了联系、深厚了感情,但在分类优秀率、投放准确率等方面仍存在努力空间。我们将以本次会议为新的起点,在今后的工作中,让垃圾分类工作实实在在地成为新家风、新时尚。
强组织 优谋划
全面掀起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新热潮
中共温州市鹿城区滨江街道新田园社区总支部委员会 鹿城区滨江街道新田园社区居民委员会

新田园社区位于温州城市中心区,下辖8个小区,居民6400余户,在这里打造了温州市第一批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第一批全智能投放试点小区和第一个易腐垃圾就地处理试点小区。目前,已经创成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3个,垃圾分类宣传片被中央级媒体、学习强国平台发布,经验做法被13家市级以上媒体转发。主要做到了“四个有力量”:
我们社区的这个“管家”,是在滨江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联动的“红色管家”。万事开头难,不少居民说:“我扔了几十年垃圾了,没见过这么折腾的”,小区微信群每天都有上百条@社区工作人员的信息。面对质疑,“红色管家”迅速统筹各部门,提出“宣传全覆盖、沟通一对一、入户100%”的工作目标,开辟“幸福邻里”APP垃圾分类自由讨论区,让社区居民畅所欲言;党员带头错时入户宣传,各部门联动发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又专门增设了居民废弃口罩分类投放桶,实施专车收运,垃圾分类的理念逐步内化于心。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再难的事儿,只要组织有力量,我们的工作就有方向、有底气、有干劲儿!
社区常住人口1.6万余人,仅仅依靠几个工作人员,很可能落入“社区一通忙、百姓一阵风”的窘境,要想把好事办好,必须依靠群众。一开始,社区召集了32名督导员,然而一听任务要求,当场就“吓跑”了一大半。面对这种情况,社区发出了“红色召集令”,一些退休老党员主动请缨,成立督导“先锋队”,分班定点值守、检查。同时,成立“巾帼志愿者先锋岗”,这些敢说敢干的大姐、大妈们,身穿亮丽的黄马甲,在各投放点巡视检查、积分打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目前,社区督导员已扩充至88名,为垃圾分类全面铺开立下了汗马功劳!
增强居民分类投放意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是垃圾分类的重要环节。我们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实施“禾苗计划”,培养孩子们参与垃圾分类的兴趣,在小区里购置堆肥设备、提供种子,建成了6个“亲子一米菜园”,厨余垃圾养肥了小菜园,孩子们的成就感别提多高啦!“萌娃”们的热情感染了家家户户。另一方面,通过邀请专业人员,义务为居民讲解如何把易腐垃圾变成“生态肥”,培养了大家对于易腐垃圾生态化利用的环保理念。目前,社区内易腐垃圾的分出率已经从一开始的40%提高到现在的99%、日均收运量也从800公斤增长到2400公斤,分类成效尤为明显。
我们联合就近超市建立“绿色积分”换购的同时,在“立规矩”上也动了不少脑筋。通过二维码和视频监控对垃圾分类情况追根溯源,在小区电子显示屏设置垃圾分类“红黑榜”,坚持规范分类的居民上红榜,表扬奖励;对分类不到位的住户,第一次上门提醒规劝,第二次黄色警示,第三次黑色通告;对拒不执行的住户,社区联合执法部门介入,开具了温州市首张针对个人的罚单。同时,将生活垃圾中转站提升改造为分类中转站,实行“不分不收”、“不分不运”,加大督导处罚力度,确保垃圾分类制度刚性落地。
各位领导、同志们,2020年新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时特别指出:垃圾分类引领着低碳生活新时尚。在这股强劲的时尚新风带动下,如今的新田园社区,花木葱茏、街巷整洁、一派和谐欢乐,垃圾分类已然化风成俗。我们在高兴的同时,更加感到任重道远,我们将坚决把这件利国利民的民生实事坚持好、落实好,让我们的社区更加美丽,生活更加美好!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