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总投资1.81亿元,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的国内最大的沿江平原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通过验收,标志着南通市垃圾处理中心1-6号池垃圾填埋场进入一个新的绿色时代。南通市市政和园林局、财政局、城管局、市垃圾处理中心、长江镇政府等相关部门单位及专家参加验收。
验收组人员详细听取建设单位的工程介绍,实地查看工程实施情况,对过去的群蝇飞舞、臭气熏天的“环保后进生”垃圾填埋场,通过垂直防渗、雨污分流、固体覆盖、废气收集燃烧、绿化美化等工程措施变成沿江花园式公园绿地,验收人员给予充分肯定。
据了解,南通市垃圾填埋场1-6号池始建于1997年,位于如皋长江镇,占地面积约32万平方米,是南通市唯一的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一直承担着生活垃圾应急填埋任务。2018年垃圾填埋场已接近设计填埋负荷。由于该项目紧邻长江,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环境风险,按照省环保督查要求,南通市决定对1-6号填埋池进行封场。
据专家称,虽然国内大面积的垃圾填埋场很多,但像南通垃圾填埋场处于沿江平原地带,且一次封场32万平方米这么大面积的工程并不多见。沿江平原地区垃圾填埋场封场的技术难度较山区岩基质的垃圾填埋场封场技术难度大得多。
由于20多年前的建设标准和要求不高,南通市垃圾填埋场存在垃圾渗滤液渗透进入地下水的风险。垃圾填埋场雨污混流,水面超高存在外溢入江的风险。管理技术落后,存在臭气污染,蚊蝇扰民、环境条件差等系列风险。要处理好这些风险技术难度大,国内没有同等体量、同样区位的垃圾填埋场封场的成功经验借鉴。
2019年1月,由上海市政设计院领衔设计的方案出台,提出对原垃圾堆体整形,然后再进行“包裹”的方案,经过专家多次论证获得通过。
该方案先对垃圾堆体整形施工,然后沿垃圾填埋场1-6号池库周边共2711.4米采用直径850毫米的三轴水泥搅伴桩,设置垂直防渗墙,平均深度约21.7米,主要解决垃圾渗滤液通过渗透入江问题。垃圾堆体表面采用美国进口的高密度聚乙烯膜,解决雨污分流,雨水进入垃圾堆体的问题。封场过程中,还设立收集系统,对垃圾渗滤液、填埋气进行收集导排,设计了气体自动燃烧装置,解决废气污染环境的问题。
由于该项目跨区域施工,涉及土建、环保、园林、市政、废气处置、污水处理、雨污分流等多个技术行业,且原项目手续不全、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建设者克服了工序复杂、没有相关技术参考、疫情影响等诸多困难;五方责任主体通力协作,南通市和如皋市、长江镇三级政府共同配合,抢时间、争速度、保质量,经过一年半的努力,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彻底解决环境风险问题,为类似的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积累了工程施工经验,为探索垃圾填埋场封场后期管理,提供探索途径。
原标题:总投资1.81亿 国内最大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通过验收!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