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关注 | 海绵城市怎么建?明年将有统一标准

分类:行业热点 > 国内资讯    发布时间:2020年7月12日 22:00    作者:中国环联公众号    文章来源:中国环联公众号







极易形成积水的下凹式立交
应“强排+调蓄”

     按照标准,城市道路海绵城市系统设计应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利用道路周边绿地空间及道路空间设置海绵设施。

其中,人行道应采用透水铺装;人行道设置的树池,宜采用生态树池,宜将相邻的树池通过人行道透水铺装、人行道下方铺填专用种植土等方式连接形成连续的海绵体。
人行道和专用非机动车道间设置的绿化隔离带,应采用下凹式设计,使人行道和专用非机动车道分别坡向绿化隔离带,并宜将雨水口设置于下凹式绿化带中。
下凹式立体交叉道路极易形成城市积滞水点,排水形式应采用强排与调蓄相结合的方式;下凹式路段应设置醒目的水位警示与导行标识。





历史文化街区重点解决:
局部积水、管道错接、径流污染

     历史文化街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宜结合街区有机更新、危房改造、房屋修缮、市政配套完善、环境整治等同步实施。不宜设置控制指标,应以保护文物和历史风貌为前提,主要解决局部积水、管道错接与径流污染问题。

应注意维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市政井盖、雨水篦子应样式简洁、协调,采用与地面铺装相谐调的色彩和材料,有条件时可做隐蔽处理。
院落式历史文化街区,宜以院落为单位采取措施进行雨水滞蓄,减少外排水量。院落内及街坊路宜采用透水路面,道路边绿地及树池宜为下凹式。






广场宜采用透水材质 
设计为“微下沉”形式

     目前广场一般采用不透水材质的地面。而新标准则提出,广场宜采用透水材质或结构性透水做法。

广场由于面积较大,降雨时瞬时流量较大,雨水会快速进入城市雨水管网。为减轻市政雨水管网负担,可将广场设计为微下沉形式,将雨水暂存至广场内。当广场周边存在绿地时,可将广场雨水引入绿地进行滞蓄和入渗。当广场周边无绿地时,有条件时可在广场下方或其周边设置灰色雨水调蓄池,将广场雨水引入雨水调蓄池中暂存,降雨过后排出。






城市水系兼具“防洪排涝、
生态、景观”多功能

     城市水系设计应统筹防洪排涝、生态、景观等功能需求。在枯水期应保证河流水系的基本生态水量;汛期应保障标准内洪涝水的安全排泄。

对于汇入城市水系的排水口,应禁止新增污水排放口;对现有污水排放口应采取封堵、截留等相应措施,禁止污水直排入河;新增的雨水排放口,应设置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并进行水质监测。
海绵城市建设后,汇流区域水体水质不应劣于建设前;旱季下游断面水质不宜劣于上游来水水质。

来源 | 北京日报
作者 | 张楠
校对 | 王越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