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4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向社会公开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报告覆盖《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中10类行为领域,并重点关注生态环境、践行绿色消费、参加环保志愿活动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公众评价等专题。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互联网在线上开展,回收有效问卷72163份,覆盖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区、市)。调查结果显示,68.5%的受访者认为过去三年所在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其中认为空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占比70.1%。
有86.3%的受访者知晓低碳出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而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的占比为68.5%;夏季设定空调温度不低于26℃能够节约能源,知晓率为76.9%,有差不多61%的人表示能做到;参与环境监督举报,采取过行动的有55.6%;同时,有55%左右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参加环保志愿活动。
除此之外,购买符合施用化肥和农药标准的绿色食品、购物时选择生产过程污染低的绿色产品、选择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闲置物品、点餐时不要一次性餐具、购物时自带购物袋、少吃露天烧烤、关注环境信息、分类投放垃圾等行为普遍存在知晓率高,而践行率低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调查结果中,认为呵护自然生态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的人数占比提升了10%左右,认为关注生态环境信息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的人数占比提升了20%左右,认为践行绿色消费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的人数占比提升了15%左右;且践行绿色消费的受访者占比相较2019年增加了一倍;垃圾分类践行教好人数占比也相对增加了20%以上。
具体来看,68.5%的受访者表示经常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方式出行;54.2%的受访者习惯于分类投放垃圾;有86.4%的受访者表示拒绝购买珍惜野生动植物制品,以及91.5%的受访者不食用珍惜野生动植物。

回顾2019年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梳理几个重点内容:
① 超六成受访者经常“关注生态环境信息”,高学历人群、城镇居民、从事环保相关工作的群体对生态环境信息更为关注;
② 东、中、西部人群对生态环境信息更为关注,“总是”或“经常”关注的人数达六成以上;
③ 公众高度认可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但受质量和价格等因素影响,践行度相对较低;
④ 公众在“不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上践行度较高,与认知度较为吻合,但存在城乡和年龄差异;
⑤ 不到四成受访者曾向政府建言献策,其中东部地区相对较多,高学历人群和环保工作从业者践行度更高;
⑥ 公众认为政府工作力度不断加强,自身环境意识和行为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相关资料下载:《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png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