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走进槐房再生水厂:探寻污水处理厂的“诗和远方”

分类:行业热点 > 国内资讯    发布时间:2020年7月20日 16:42    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水网 全新丽

  7月15日,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傅涛带领E20团队走进北京槐房再生水厂,探访了这个亚洲最大地下污水处理厂及其“屋顶”的湿地公园。
 
  槐房再生水厂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公益西桥东南侧槐房村,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主体处理工艺全部处于地下的再生水厂,收集处理北京城区西部120.6平方公里流域内的污水,日产再生水60万吨。服务区域西起西山八大处,东至展览馆路,北起长河,南至丰台,并包括花乡、卢沟桥乡、石景山乡部分乡域地区。湿地公园位于再生水厂内,占地16公顷,其中13公顷处于北京槐房再生水厂屋顶之上。
 
  众所周知,北京城的水环境、水生态面临着严峻挑战,为走出这一困境,北京市政府于2013年出台了“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3-2015年)”,这也是贯彻习主席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落实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具体体现。
 
  在这个三年行动方案的任务中,北京排水集团承担了市中心城区排水和再生水设施新建和改造任务。槐房再生水厂便是其中规模最大、施工最复杂的再生水处理设施的新建任务。北排集团本着建设精品工程、生态工程、世纪工程的决心,提出将槐房再生水厂建于地下,地面建设公园,改善环境,造福社会。
 
  随着槐房再生水厂的建成投运,与吴家村、卢沟桥、小红门等另外三座污水处理厂一起成为凉水河流域乃至北京市的重要生态保障。
 
  槐房再生水厂2016年10月正式通水运行,采用AAO+MBR工艺,年产高品质再生水2亿吨。出水指标达到北京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890-2012)B标准,主要用于景观环境用水。在现有工艺的基础上,可通过工艺调控及加药量调整,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
 
  再生水厂全地下设计,节约了土地资源,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运营管理上,采取流域联调,增强缓冲能力,提高了安全系数。
 
  再生水厂配套建设了污泥处理设施,采用热水解高级厌氧消化技术(热水解+厌氧消化+板框脱水),提升能源回收,减少设施占地,减少碳排放。污泥处理达到病原菌完全杀灭,脱水含水率60%以下,实现污泥的资源化、稳定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置,污泥处理能力1220t/d。污泥处理标准执行企业标准,完全达到土地利用要求。
 
  水厂地下空间部分共分为三层,地下一层为生产用房及操作层,地下二、三层为构筑物池体及管廊,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
 
  槐房再生水厂项目所处的北京南郊区域位于北京母亲河——永定河冲积扇的潜流溢出带,明清时期这里泉眼密布、河湖纵横。而再生水厂正好处于“一亩泉”景点涌出区上,在一亩泉附近还有泉眼二十三处,泉水向东南汇流,形成南苑五海子水系。
 
  历史上这里便是一派泉水纵横、芳草摇曳、鱼游浅底、鸟翔碧空的湿地生态景象。其后由于时代变迁,湿地生态环境发生巨变,昔日的湿地已然消失。
 
  槐房项目利用再生水厂所产再生水,构建人工湿地,结合雨洪蓄滞,在再生水厂屋顶上创造一个水清草碧、鸟栖鱼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湿地公园。
 
  据再生水厂技术人员介绍,湿地公园自2017年建成后,除了他们自己投放的锦鲤等动物之外,还吸引来了野生的绿头鸭、野生鲤鱼、白鹭等。盛夏季节,这里绿意盎然,蜻蜓飞舞,鱼儿们自在地在水底畅游。
 
  公园东部主入口区设有科普木屋,用于展示污水治理、中水回用成效,宣传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理念。湿地公园全园利用架空栈道和平台,有序引导游客游赏和户外观察,并降低对湿地内生态环境和动物的干扰。目前,槐房再生水厂已成为北京市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和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槐房再生水厂作为北排集团全方位生态化再生水厂的代表性项目,将继续拓展环保教育基地功能,将从目前的预约参观发展到专门开辟社会化活动场所,为市民提供环保教育场所。
 
  再生水厂和湿地公园预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正在逐步展现。这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公园所呈现的美好,为我国今后污水处理厂建设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傅涛认为,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稳定运营只是一个及格线,槐房再生水厂给我们打造了良好典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从业者应该为污水处理行业描绘远景未来,从生态化、智慧化、资源化、社会化等角度,综合考量一个污水处理厂应有的面貌。
 
  原标题:走进槐房再生水厂:探寻污水处理厂的“诗和远方”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