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蟹”宴花式营销季,金秋时节总透着一股丰收的味道,事实也的确如此。尤其是早早做起了“种养结合”双赢买卖的,可谓是稻香蟹也肥。
稻蟹共生,这个概念很多人并不陌生。
把蟹放养在稻田里,可以为稻田除掉杂草,捕捉害虫,粪污直接肥田;反过来,稻田可以为蟹提供良好的环境,自然的饵料,还能一水二用,丰收季收益还是“DOUBLE”,这种模式受到了很多种养者的欢迎。
对于环保来说,不仅有上述粪污肥田,一水双用等好处,还能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用量,进一步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并且提供高质量绿色农产品,很有推广价值。
已经有明确的数据显示,稻蟹种养模式能普遍促进水稻增产5%以上,成本下降10%以上,经济效益每亩提高1000元以上。如河北唐山芦台经济开发区刚刚收获了一批稻田内的养殖河蟹,目前规模已达上万亩,每亩年增收1000多元。
“1亩地产出35公斤螃蟹,每公斤螃蟹100元,仅靠稻田蟹,每亩就能收入3500元,外加每亩地500多公斤稻米,按12元每公斤算,2项的合计收入就能达到1万元左右”,新疆某养殖人如是称,“肯定是划算的”。
可见,稻蟹共生的养殖,是一笔环保和经济兼顾的“绿色账”。而除了“稻田+蟹”的组合,还有“稻田+鱼”、“稻田+虾”、“稻田+鸭”等种养结合模式,核心理念就是将种植和养殖结合起来。
国内外9个机构的13位学者曾在一个共同的研究中指出,我国自1986年到2017年经历了种养结合到种养分离的过程,而种养分离被认为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重要原因。
结果表明,种养结合比例由1986年的71.24%下降到了2017年的12.15%;种养结合的农户氮肥施用量平均比纯种植户的低11%。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但现在,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新理念赋予了“种养结合”新内涵,并且也被证明是一条符合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清洁化道路。
《关于促进畜禽粪污还田利用依法加强养殖污染治理的指导意见》中曾明确表示,坚持依法治理、以用促治、利用优先,深化种养结合发展,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还田利用。
农业农村部曾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8550号建议的答复》中明确提到,制定印发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利用设施建设规范等文件,指导各地促进种养协调发展。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计划加快制定畜禽粪肥利用种养结合发展规划。
“立法”,对种养结合模式的发展会有多少加成自不必赘述,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支持力度和推广决心也可见一斑。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