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接近尾声,又到一年秋冬污染治理攻坚期,“错峰生产”4个字也开始挑各大生产企业的神经,尤其是高污染排放企业。
如水泥行业,就首当其冲。(仅供参考)
目前,已经有不少省市陆续发布了错峰生产计划,短期的截至12月底,长期的甚至横跨了整个2021年,未雨绸缪之态尽显。
由上表也可以看出,错峰生产已经不仅局限于秋冬气象条件不利的时期,“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做法开始常态化。从分级管理的新模式来看,错峰生产计划的初衷仍然是激励各大生产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转型高质量发展。
同时,错峰停产也依然是应对重污染天气预警较为有效的减排手段。
近年来,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成效有目共睹。为了进一步推动水泥行业转型,工信部曾在回应相关问题时表示,正在研究制定的《原材料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就包括相关内容。
一方面,是大力推动水泥行业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另一方面,是建立与各类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废弃物排放紧密衔接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而目前较为火热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发展模式,也已经在陆续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标准体系下,基本确立了其作为“城市固体废物处置重要手段”的地位。
另外,关于水泥行业产能置换,2018-2019年全国公告水泥产能置换方案28个,涉及水泥熟料产能5154万吨,压减产能1292万吨。下一步,正在研究修订《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会同生态环境部研究出台2020年后的水泥错峰生产有关政策,更好地指导地方开展相关工作。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