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单体建筑不过三四层,没有复杂的造型设计,看似难度不大却暗藏“玄机”。“该项目采用了干式厌氧消化这种新工艺,在施工中钢筋绑扎还需要穿插盘管,一般工人干不了,需要专业人士来操作。”项目建设方青岛市益水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赵阳解释说,厨余垃圾项目工艺比较复杂,设备安装要与土建交叉进行施工,无形中都增加了施工难度。
同是生活垃圾处理项目,这个新建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呢?
张奇说,这个项目服务对象为市区分类收集后的厨余垃圾,总体工艺路线采用“厨余垃圾前分选预处理+干式厌氧消化+部分沼渣机械热干化+沼气电热联产”的组合工艺。即对厨余垃圾进行前分选预处理后,将达标的可降解有机质送至中间储料仓,再进行干式厌氧消化产沼气,前分选后的高热值筛上物、一级脱水沼渣和热干化后的沼液二次脱水固相送焚烧厂焚烧处理,沼液排至园区渗沥液处理厂统一处理,沼气净化后进行沼气发电,余电自用,实现厨余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有效利用。
与好氧堆肥工艺高耗能大不同,目前,国内厨余垃圾厌氧消化产沼技术为主流发展方向,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在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同时把可利用的资源尽可能地回收,产生沼气并进行发电,使资源、能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循环利用。生活垃圾分类后,厨余垃圾通过专用的无害化处理设施,提高了热值,有助于垃圾焚烧或填埋无害化处理,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青岛作为全国首批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2020年1月6日起《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施行,目前全市城市建成区的64个街道均已实现四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垃圾分类收集后都各有“归处”,但还存在不少短板。垃圾分类不等于垃圾治理,更不等于垃圾减量。要想垃圾减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端的有效处置。如果说垃圾分类前端难在居民不配合,那么末端就难在补齐垃圾处理能力短板,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让垃圾找到“合理归宿”。
青岛首个厨余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一定程度上补齐垃圾分类末端处置设施,将极大提高青岛市厨余垃圾的处理水平。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