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了解不同城市、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识别问题所在,协助城市管理部门改进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万科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发了城市垃圾分类指数。
《评价报告》显示,在纳入评价范围的22个城市中,苏州以86.2分遥遥领先,深圳、南京、北京分别位列第二、三、四位——这说明继上海之后,以苏州为代表的部分重点城市已初步建成垃圾分类体系;与此同时,天津、西安、郑州排名靠后。
《评价报告》还显示,在多数城市,定时定点投放在社区普遍落实不到位,导致监督指导力度不够,居民自主垃圾分类投放意识较低。22个城市总分平均值仅为22.5分,绝大多数参评城市的社区垃圾分类实际表现不佳,城市垃圾分类工作遭遇瓶颈。
通过对大量调研样本进行分析,垃圾分类指数进一步确认了《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提出的“撤捅建站、分时投放和监督指导”是决定社区乃至城市垃圾分类成败的关键因素。
“实践证明,在垃圾分类初期,撤捅建站、分时投放和监督指导是行之有效的举措,有助于形成长效机制,最终帮助居民积极参与,养成良好习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刘建国建议,未来指标体系要因地制宜地做动态调整,真正为将来双碳目标作贡献。
针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关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要求,《评价报告》提出:垃圾分类涉及每一个家庭,是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重要抓手,建议已经建成垃圾分类机制的苏州、上海等城市,积极尝试将前端垃圾分类与后端高效循环再生利用结合起来,通过向垃圾分类2.0版本升级,迈入减量、回收、再利用阶段,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蕾)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