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云台山中,青松傲立,清泉潺潺,风景如画;行走在城郭窄巷,绿树映衬,水韵醉人。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给港城人民描绘了一幅心神皆醉的城市画卷。
2021年,在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生态环境厅的精心指导下,连云港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源头治理,强化科技支撑,谋划协同共治,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向港城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连云港市PM2.5、臭氧、PM10等6项指标年均浓度首次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PM2.5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83.8%,两项指标均为2013年以来历史最优水平,臭氧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第90百分位浓度150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一。
着力源头治理 吹响“减污降碳”集结号
工业污染治理强力开展
完成25家企业VOCs源头替代和72家企业VOCs综合治理。完成1134个储罐排查整治工作及400个无组织排放、储罐治理项目。基本完成镔鑫钢铁无组织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全面升级兴鑫钢铁清洁运输,顺利推进新海电厂条形煤场封闭改造项目。
扬尘污染管控日益深化
开展“绿色搅拌站建设”专项行动,全市106家预拌混凝土、砂浆生产企业全部达到“绿色搅拌站”标准。加大路面保洁频次,施工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要求,实施建筑工地远程视频管理,连云港市区建筑工地规模项目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达186个。
移动源污染防治深入开展
国内首艘海上电动拖轮投入使用。淘汰1855辆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营运柴油货车和139台老旧非道路移动机械。开展路检路查3569辆次。完成100个批次的流通领域柴油质量抽检,合格率99%。
面源污染防治稳步推进
完成2000余家餐饮单位油烟整治“回头看”,在356家餐饮单位创新试点推行餐饮油烟制度上墙和油烟污染防治管控评级工作。印发《连云港市散煤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有序推进散煤整治,注销煤炭企业115家,试点推进花果山街道、连云街道等重点区域清洁取暖。连云港市建成4个汽修VOCs“绿岛”项目。
强化科技支撑 齐奏“智慧监管”交响乐
网格监管系统化
综合运用连云港市92个乡镇街道空气自动监测站和474个高清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了356个大气环境突出问题。
执法检查精准化
通过电力大数据技术对941家“散乱污”企业进行用电监测,“回头看”分析,严防“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利用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溯源查处20家机动车环检机构,实现精准执法。
走航监测常态化
全年开展VOCs走航监测166天,颗粒物走航监测183天,发现异常问题并整改175个。采用“走航监测普查+红外探测详查”的结合方式,高效锁定大气污染排放高值区,为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持。
创新治理措施 共谱“治气攻坚”和谐曲
提高“点位长”履职成效
建立直通“两长”工作机制。每月对各镇街空气质量和“点位长”履职情况进行排名、公示。对履职评定排名靠后的乡镇街道进行约谈,规范“点位长”履职行为,压实属地责任。累计约谈乡镇街道“点位长”37人次。
提前部署综合治理
结合春夏季节臭氧污染高发的特点,印发《连云港市涉VOCs企业夏季错峰生产工作方案》,引导企业开展错峰生产。制定加油站错峰作业计划,出台夜间加油惠民政策;推动6家加油站试点完成三次油气回收改造。
强化专家把脉帮扶
加入生态环境部细颗粒和臭氧协同防控,“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工作,对连云港市化工、木材加工、医药、工业涂装、港口物流等行业企业开展4轮现场调研和帮扶,指导帮扶企业32家。
2022年,连云港市将继续坚持以强化源头治理为思路,以减污降碳、PM2.5和臭氧协同防治为重点,扎实深入开展“3090”生态环境质量创优行动,全面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守好江苏“北大门”。
原标题:回眸2021 | “港城蓝”的进阶之路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