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2022年全国两会在京召开,中央各级、各部门领导人、数千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齐聚一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言献策,为共同谱写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崭新篇章贡献力量。
3月5日,2022年全国两会在京召开,中央各级、各部门领导人、数千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齐聚一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言献策,为共同谱写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崭新篇章贡献力量。在这个万众瞩目的节点上,有哪些声音为我们指明了未来方向,有哪些提案能够得到认可,又有哪些可能对未来生活带来影响?就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今年两会上那些事关环卫的声音,欢迎大家理性讨论。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大重要河湖、海湾污染整治力度,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完善节能节水、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等环保产业支持政策。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要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绿更美。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据央视财经数据显示,我国外卖年订单总量已从2015年3.7亿单激增至2020年171.2亿单,一次性餐具消耗量巨大。
为此,蔡卫平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全国范围内“外卖平台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餐具”政策。确定到2030年塑料餐具减量目标,明确各省市的减量要求。同时,将“外卖经营者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餐具”纳入各地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针对消费者,政府应进行“以自备餐具替代一次性餐具”等宣教活动,对公众进行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黄细花指出,我国餐厨垃圾存在数量庞大、危害巨大,合法收运处理占比较低,相关政策标准不够完善等问题。数据统计,我国餐厨垃圾产生量预计已突破1.2亿吨/年,但餐厨垃圾合法收运处理率截至2019年也仅10%左右,大量餐厨垃圾通过非法渠道处理。此外,因为垃圾分类尚未完全落实,餐厨垃圾中夹杂其他垃圾,自动化处理程度难以提高。部分省市虽然出台了地方性餐厨垃圾管理办法,但未将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厨余垃圾纳入,餐厨垃圾的收运与集中处置也缺乏收运服务标准、资源化产品标准及环境卫生标准等统一的标准规范。
黄细花建议,加强源头治理。用好法律约束、道德教育、舆论监督等力量,深入开展“光盘行动”,通过开展讲座、新闻宣传、严格执法、加强监督等方式从源头上减少餐厨垃圾总量;加强顶层设计。结合我国实际和探索实践,出台全国性的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建立餐厨垃圾全流程跟踪处理的制度体系。 黄细花介绍,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已经从部分地区试点转入全面推广的阶段。但从前期实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依然比较淡薄,社会协同力度还不够,垃圾分类执法手段较单一,垃圾回收体系尚不完备,特别是垃圾分类的闭环系统尚未形成,源头分类不实、中端运输混运、后端处理混合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垃圾分类的效果,这些都需要从国家层面推动立法解决。
黄细花指出,从立法实施效果看,能有效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建议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尽快启动生活垃圾收集分类立法程序,围绕垃圾分类投放、收集、清运和处理等各环节,加快推动国家层面垃圾分类立法,建构并完善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规定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在垃圾分类中应负的责任和义务,指明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明确违反法律规定行为的制裁手段。 雷军认为,我国是电子产品的制造大国和消费大国,也是电子产品的废弃大国。加强电子废旧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对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提案:建议政府鼓励回收企业与环卫系统合作,降低前端收集运营成本 李景虹说,分拣中心要从地理分布上与整个清运体系相配套,符合各个回收阶段对运输成本和距离的要求。然而,因为我国以往缺少相应的土地提供,回收企业只得自己解决用地问题。这就造成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从而导致大量低值可回收物无法顺利进入回收体系,而高值可回收物也难以提高回收品质,造成资源浪费。
李景虹建议,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方面增加对分拣中心等回收基础设施的用地规划,并结合本地实际,为回收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或免费的用地政策,以推动各地方分拣中心的建设。还应鼓励回收企业与环卫系统合作,充分利用既有的回收设施,制定灵活合作方案,帮助回收企业降低前端收集的运营成本。
马少斌建议,有序推进垃圾分类立法立章,真正做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如做好垃圾循环利用,可充分挖掘资源再利用价值,做到资源价值利用最大化,与此同时也就做到了减量化。马少斌认为现阶段应该逐步从鼓励倡导转向立法立章,以及设置配套的专职管理机构,从机制制度上保障垃圾分类有效推行,助力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提案建议,推进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建设,政府加强存量垃圾治理监管力度,协同解决存量垃圾治理。
提案称,目前主要解决思路为规范封场后生态修复或开挖筛分综合利用,但存在诸多难点:许多简易填埋场由于资金短缺、环保意识淡薄等原因,无法进行规范封场,仅进行简单的土覆盖,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部分填埋场未能全面落实跟踪监测制度、巡场维护工作欠缺;原地开挖筛分或垃圾腾退处置存在治理成本高、周期长以及筛分产物处置难等问题。 宋鑫建议,建立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压缩、公司化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长效机制,推动生活垃圾治理向规范化、集中化、一体化转变,杜绝“重建设、轻运营”现象,确保已建成的项目设施正常运行,发挥实效。
此外,他建议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带动此项工作的实施。通过政策引导,扶持一些环保企业进行小中规模生活垃圾处理设备的研发,探索轻量化、低成本、易于维护的垃圾处理设备,开发具有不同区域特色的村镇垃圾处理体系,降低政府的建设投入和运营补贴。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废旧口罩数量激增,如处理方式不当,有造成环境污染、病毒传播的隐患。全国政协委员王丽萍建议:尽快制定关于废弃口罩管理的专项规定,构建日常废弃口罩回收和集中处置体系。鼓励推动口罩生产企业加强研发可降解口罩。
印萍认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但也面临着制度政策与技术标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司法鉴定关键技术需进一步攻克、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司法保障机制仍需完善、跨国跨境司法鉴定国际化水平仍需提高等突出问题,亟需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司法保障体系,提升司法服务和保障能力,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权益。
由于焚烧厂几乎不能参与环卫系统分类收运的过程,导致的结果是“环卫送来什么,焚烧厂就烧什么”,甚至有焚烧厂反映需要协助政府部门处理“假冒伪劣产品”“传染病死家禽畜”等情况。在焚烧厂“入场垃圾管理”缺少自主性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导致垃圾焚烧厂无法有效管控入炉“原料”,即使“有心”想要改变的垃圾焚烧厂也没有表达诉求的依据。
基于此,赵进东指出,在焚烧厂对“入场垃圾管理”缺少自主性的情况下,为更好的进行垃圾分类相关宣教和实践,实现相关环境风险进一步降低,建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设立以下措施:1.制定垃圾焚烧行业“禁烧目录”。初期明确将“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具体类别纳入目录中;形成鼓励性的目录进行推广实施,收集相关实施情况反馈,适时转换为强制性;同时向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环保社会组织等专业组织征询意见,完善目录的同时,也是很好的宣教契机。2.要求各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有序推进“禁烧目录”实施,尤其是宣教工作。明确要求各地住建部门根据“垃圾分类”工作相关进程,合理设定本行政区内垃圾焚烧设施实施“禁烧目录”工作路径;充分调动党政机关、社会组织等力量,以“禁烧目录”为抓手,通过举办宣传活动、设计宣传海报、制作宣传视频等形式进行垃圾焚烧公众宣教;评选典型示范垃圾焚烧厂,并给予资金和荣誉奖励。
张金海认为,“环卫工人正是为改善民生、创建良好人居环境提供可靠保障的践行者,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环卫工人的辛勤劳作。”他表示,设立环卫工人节,可以进一步激发全国300多万名环卫工人们的劳动热情,为城市的清洁、美丽、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张金海认为,在占据承前启后重要环节的分类收集中采用集约型智能化程度高的收集设备,是持续支持垃圾分类工作可复制、有序推广的基础,是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关键,更是提升生态环境和促进绿色循环经济建设的前提。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