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立足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资源优势,坚持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扎实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供给侧保障体系建设,串起了一条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绿色产业链”,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提升。
一是培育主体服务保障体系。
创新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帮扶培育160多个秸秆综合利用经营主体,配备800余台套收储离田机械,共设置秸秆收储点240多个,将秸秆综合利用推向市场化、产业化,做大做强“秸秆经济”,打造出一条适合当地绿色循环发展的秸秆综合利用新路径。据统计,灵璧县秸秆还田率0.3%,综合利用率98.2%,处于宿州市领先位次。
二是构建协同推进体系。
建立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规划、财政、发改、经信、农业农村、畜牧、农机、扶贫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和提前介入制度,基本实现项目申报、土地供给、环境评价、电力优惠等一路“绿灯”,做到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行动、依法实施,确保了工作的有力推进、有序开展。
三是规范管理收储体系。
该县有序规划引导,印发《灵璧县2022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出台《秸秆综合利用考核指标及计分细则》,压实了各乡镇秸秆综合利用任务,持续加大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设置和支持;指导安徽金秸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灵璧县秸秆产业协会,发展会员单位80家,年秸秆收储利用能力达到90万吨,带动近万名农民及贫困人口就业,每年可为社会增产增收3000万元以上;实施收购单、加工单、奖补单“三单”管理,促进收储利用与环保、消防、安全生产有机融合。
四是健全政策激励体系。
投入省级财政资金近20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600余万元,保证综合利用、项目工程和综禁工作经费;2016年以来,连续四次获批中央财政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资金0.6亿元左右。夯实秸秆收储土地使用、试点经验推广、标准化建设等全环节政策机制保障,目前,18个秸秆标准化收储点建设项目正加快实施,部分项目已经竣工。县农业农村局牵头编制发布了安徽省地方标准《农作物秸秆标准化收储点建设技术导则》,“灵璧模式”已经蝶变为“安徽标准”。
原标题:灵璧县健全四大体系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进入快车道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