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库布其靠什么走出沙漠治理怪圈?科技!

分类:行业热点 > 国内资讯    发布时间:2018年8月8日 11:50    作者: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马爱平     文章来源:北极星固废网

“那时大漠里,生活实在太苦。好不容易种上的麦子,大风一来就全埋了。低矮的土房子,在一夜大风后,被沙子埋得死死的,门都打不开,只得从窗户口把沙子扒开,爬出去。到了断粮的时候,全家人只能吃野草籽。父亲就决心卖羊种树。”高二云说道。


沙漠对库布其人来说是深深的痛,内蒙古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高二云的父亲高树林,是村里敢于同沙漠斗争的第一人。

在沙漠中,这种斗争更需要策略和智慧。正是缺少科技参与,库布其沙漠治理曾一度陷入“治理—恶化—再治理—再恶化”的怪圈。

在治沙实践中,库布其逐渐闯出了一条科技治沙之路。

这条路成为了沙治的“高速路”。近日,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组织召开评定会,专家委员会认为,经过30年的治理,库布其沙漠治理区流动沙地从总面积的73.3%减少到44.5%,固定半固定沙地从总面积的26.7%提高到55.5%。

创新种植方法成就治沙利器


“传统的人工治沙方式,先挖坑再种树,人均日种约2亩,苗木成活率不足30%。利用‘微创种植法’,10秒就可种植一株沙柳,两个人一天能种40亩,成活率提高约60%以上。”69岁的陈宁布,是杭锦旗道图嘎查村老支书,种树护树20多年,树是他最好的“伙计”。

“微创,是借鉴医学微创手术的概念。在2009年之后,我们主要采取微创气流法造林,即以常水压为动力,在沙地冲出栽植孔洞,然后将浸泡后的灌木条插入栽植孔中,使苗条与沙土层紧紧结合。”亿利沙漠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吉树说。

目前,仅亿利集团利用该技术就已治理库布其沙漠150余万亩。

位于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的亿利生态治理区,是库布其沙漠最难治理的硬骨头。然而,这里出现了绵延上百公里的森林带,在森林覆盖的地带,看到了水鸟,听到了蛙声。

“在无人区治理中,我们采用了飞播与无人机治沙技术。库布其设有专门的飞播机场,在流动沙丘上采取地面处理、分播、复播、重播的方式进行飞播造林。利用卫星定位导航辅助的无人机,携带专利凝水剂包裹的植物种子,将包衣的种子射入土中,并利用高倍数凝水剂携带的水分满足种子初期生长发育用水需求。”亿利治沙专家韩美飞说。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马爱平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