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垃圾分类后强音:“分”是为了更好的“合”

分类:行业热点 > 国内资讯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3日 13:02    作者:曹曼    文章来源:环卫科技网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了垃圾分类,同时也强调了综合利用。综合利用才是分类目的,也就是说分类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即是为利用服务的。所以,垃圾分类不能只停留在分的阶段,还要同时考虑到分类后的利用,将落脚点放在利用上。

但现实情况让人堪忧,习总书记讲话一年多以来,各地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迅速开展了垃圾分类工作,各种高大上的分类设备出现在街头,设备价格从几千到几万不等。然而,分类后的综合利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在之后的运输过程中又出现了重新混合和无法处理利用的现象。

在此,探讨垃圾分类应该如何“合”,关键措施有哪些?

要因地制宜的合

合的内容包括合的废弃物种类、量和距离。以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废弃物为例:在收运、处理与利用餐厨与厨余废弃物时,把多少合在一起更好?收集半径多大更好?同几种同类废弃物合并更好?除了餐厨废弃物,人粪、污泥、畜禽粪便、秸秆等,也都涉及到上述关于量和距离的问题。

在这里,更好的意思是更经济、更方便。各地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同,地势和居住分布也不同,所以“更好”的收集量和成分以及收运距离亦会不同。同理,各地同类废弃物的种类和分布也不同,所以合的种类、量和收集半径都应因地制宜。

影响合的种类、量和距离的因素还有:当地废弃物已经处理和委托经营的程度和期限,以及投资商的经济实力、技术偏好、发展规划等。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找到适宜的办法。

要线上线下的“合”

合需要有相应的技术和模式,因为原始废弃物的状态是碎片化的。我们已经掌握了对碎片化的物品进行高效收集运输的办法,即现代物流——一种目前可以算得上供给十分充足的“资源”。现代物流就是一个典型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技术和模式,应用在垃圾分类上,线上比较容易,难点在线下的分类和收集上,尤其是分类。

我国的垃圾分类是长久以来都没有解决的难题,也就是说从源头分类需要一个相当长过程才能做到位。开始时应当以线下为主,大量的培训辅导和跟进督察工作是必须的,不是一两个月就能解决的,需要一年甚至数年的坚持,而且还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要创新模式与机制的“合”

我国的废弃物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合就涉及到跨部门合作,但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却是长时间都没有解决的难题,因此要获得突破就要首先面对这个难题和障碍:缺少与之相配套的机制,需要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

就有机废弃物而言,传统模式是餐厨、污泥、人粪等废弃物单独建处理设施,不仅占地多,审批建设和运营管理成本也高,没能发挥协同和规模效益的优势。要打破这个局面,就需出台鼓励合并处理和综合利用的政策,可称之为新市政或产业园模式。

产业园模式的内涵是将同类废弃物合并成一个大项目,而项目合并的种类、数量和运输半径则需综合考虑。可以跨界进行,包括城市内不同部门间的合并,也包括城市与农村和农业的合并。判断合并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是,在达到环保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废弃物的利用率,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不同类废弃物要考虑其相互关系,根据产业链上相互间的互补性,来决定哪些废弃物进入园区,如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可与垃圾焚烧互补:有机废弃物中的不可生物降解部分可进垃圾焚烧厂,焚烧厂的余热则可为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过程供热。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