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打通秸秆综合利用“最后一公里”

分类:行业热点 > 国内资讯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9日 10:16    作者:廖海金    文章来源:环卫科技网

据媒体报道,为推动秸秆禁烧工作,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建立了责任到人逐级包保机制,辖区各村安排工作人员24小时在岗巡逻、死看死守,严禁露天焚烧秸秆。

近些年,随着雾霾问题日益严重,一到秸秆焚烧季,从国家各部委、省(区、市)到地市、县甚至乡镇,都会采取措施严禁秸秆焚烧。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秸秆“禁烧令”执行不力将直接问责基层干部。经修订并于8月1日起施行的《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烧的决定》规定,露天焚烧秸秆者,可以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然而,秸秆“禁烧令”的制度设计看似严苛,但在不少时候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力,以致出现“年年禁烧年年烧”的怪象。秸秆禁烧屡禁不止固然有监管乏力的因素,但笔者认为,更为关键的原因是一些地方的“禁烧令”偏离了农民的利益诉求,不接“地气”。一方面,传统的耕作方式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另一方面,随着省柴节煤技术的推广,在农村普遍使用新能源的情况下,秸秆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少。因此,政府更多依靠秸秆“禁烧令”去“堵”,而没有充分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去“疏”,其效果自然有限。

笔者认为,要让“禁烧令”尽快摆脱“有禁难止”的窘境,唯有坚持“疏”“堵”结合,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之力,加强技术扶持、财政补贴等,切实帮助农民合理解决废弃的秸秆,才是真正解决焚烧不止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要加大对秸秆正确利用的宣传,力求家喻户晓。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据测算显示,将秸秆翻压还田或覆盖还田,一般都能增产10%以上,其效果比焚烧要好;秸秆还田具有增肥、改土、保墒的作用,并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避免板结;同时,还可有效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秸秆还了田,不仅解决了以前大量废弃秸秆无处去的问题,还增加了土地肥力,可谓一举多得。但要推动秸秆还田,还需要政府帮助农民解决秸秆还田的经费问题,譬如河北、上海、哈尔滨等省市就出台了深耕补贴政策。

另一方面,要进行源头治理,加大秸秆回收与综合利用的力度,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因此,政府必须在加强对秸秆的综合利用方面“找出路”,打通秸秆综合利用“最后一公里”。政府可出台秸秆收购或秸秆再利用技术支持、创新鼓励政策,对从事秸秆回收再利用的企业给予补贴或税收减免,这样可以让企业有效益、老百姓有收入,从而进一步拓宽秸秆回收利用渠道。政府部门可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推动秸秆利用“五化”,即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同时将秸秆处置产业线设置到老百姓身边,以便于秸秆的回收。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