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日,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报告厅举行的清华大学工程博士高峰论坛——清华-中源创能聚焦有机垃圾处理研讨会上,江阴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沈天星做了题为《江阴市有机垃圾处理模式的选择与实践》的报告,从江阴市的垃圾处理现状进行分析,为生活垃圾分类、有机垃圾处理提供优秀实践案例。
江阴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沈天星
江阴市,位于江苏省南部,是一座滨江的花园城市。江阴市先后获得了150多项的全国性的荣誉,是第一批的国家生态文明城市,2018年全国综合实力、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江阴市可以用四个数字来概括,即1/10000的土地,1/1000的人口,1/200的GDP,1/100的上市公司。
江阴市的环境卫生、公共事业、垃圾分类等相关工作由江阴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统一管理。
2018年10月29日,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报告厅举行的清华大学工程博士高峰论坛——清华-中源创能聚焦有机垃圾处理研讨会上,江阴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沈天星副局长介绍了江阴市在垃圾分类处理与有机垃圾处理模式的选择与实践,江阴市通过系统研讨与大胆尝试,探索出以“专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为核心、以“单位定点+相对集中”为模式、以“前端执法+后端监管”为保障的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江阴模式”。
江阴市垃圾分类和有机垃圾处理现状
沈天星副局长简述了目前江阴市垃圾分类与处理的工作与成果。近两年江阴市在垃圾分类方面稳步推进,目前已实施23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总服务居民14842户,建设分类亭546座。2018年以来,累计收集餐厨垃圾922.32吨,有害垃圾5.4吨,可回收物186.65吨。与此同时正在开展新增50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已超过全市的40%。
在垃圾处理方面,江阴市已建成33个有机垃圾处理点,全市有机垃圾处理量达到172吨/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已完成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扩能,生活垃圾日处理量达到2200吨,可以说目前江阴市在垃圾分类与处理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并且已经具备有机垃圾分类处理的基础条件。
产量大、收运难、费用高——江阴垃圾处理曾经面临的问题
目前江阴市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成绩非常突出,但是沈天星副局长也介绍了5年前面临短板与困境。2009-2015年江阴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激增,到2015年已经达到1550吨/天,已经远远超过当时的处理能力(1200吨/天),这致使江阴市2015年不得不将超额的生活垃圾运往泰州处理。
沈局表示,在2014年江阴市的餐厨垃圾是与生活垃圾混合集中收运,再到终端处理,因此产生了高额的运输费,反映出后端影响前端的短板,因此有机垃圾面临比例高、数量多、问题大等问题,亟待处理。
集中与分散——有机垃圾处理模式的探索
针对江阴市有机垃圾情况,对当时存在的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两种模式进行了调研,发现集中处理普遍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当时大部分项目尚未通过验收,实际运行的比例只有0.3%。同时分析了江阴市地理特征与开发程度,综合考虑成本、选址等多方面因素,得出集中处理并不能完全解决江阴问题的结论。
沈天星副局长讲到,在对分散处理案例调研的基础上,2014年起与清华大学合作,先后在江阴市政府、人民医院、西郊环卫所进行了不同规模的有机垃圾处理试点,结合三个试点的垃圾处理情况和整体调研,寻求突破,总结适合于江阴市的有机垃圾处理模式。
沈天星副局长表示,江阴有一个特点,所有的垃圾收运,都是以镇为建制来进行收集的,因此公用事业局同清华大学团队针根据江阴市城镇化比率较大、收运费用较高的特点,结合江阴市现有建制体系与环卫设施,决定以镇为单位,以中转站为依托,确立了目前的合理布局、区域收运、就近处理、统一运作、全程监管的有机垃圾相对集中处理实施模式,为各个镇街量身定制合理处理规模。
江阴市在中转站的建设有以下几个优点:规模小、占地小、运输距离短、在其他处理站出现异常时及时调度,减少紧急情况的产生的影响。由于江阴市垃圾处理项目的处理设施较大,在投资和建设方面具备优势,建设以镇为单位的集中处理设施试点,通过规划建设,合理布局,就近处理,统一并重,形成全程监管相对集中的处理模式,并与2015-2016年为14镇街分别配套推广建设了1个日处理规模为6吨到16吨不等的有机垃圾处理站与16个用于机关、学校餐厨垃圾就地处理的定点处理单位。
自2015年至今两年半的时间内,取得有机垃圾处理的效果显著,14街镇有机垃圾处理调试期运维能力是12240吨,目前处理负荷以达到80%。16个定点单位的运维能力是1674吨/天,预计2019年定点单位的有机垃圾处理数值会更多。
单位定点+相对集中——有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
沈天星副局长表示,根据江阴市的特点,将有机垃圾划分为餐厨垃圾和其他有机垃圾,但是在项目初期在垃圾处理方向更偏向其他有机垃圾,这是由于餐厨垃圾处理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而随着处理技术的突破,目前已经解决不同垃圾的处理问题,并且实现了各类有机垃圾混合处理,处理范围更加广泛,也更有效。
沈天星副局长总结江阴市的相关特点,系统的讲解了江阴市的运营模式。第一个是在处理方式上为“单位定点+相对集中”,城区采用定点处理和集中处理模式,进行更有效的点位处理,解决江阴市集中处理的难点。镇街采用分类收运——相对集中处理的处理模式,在各个镇街现有垃圾中转站内建设有机垃圾处理设施,解决选址难的问题。
为确保项目稳定运行,采用的EPC+O的投资模式,由中标公司提供成套化设备,进行项目建设工作,并承担后期运维服务。
江阴市实行“前端执法+后端监管”的体系制度,借助城管执法力量,加大餐厨垃圾合法收运处置监管,确保收运垃圾的质量以及整个项目的稳定有效运行;在垃圾处理后端采用制定的考核办法和制度的多模式监管,对于垃圾处理的质量进行考核与通报,确保项目是实施效果。
建设江阴新模式——有机垃圾处理的未来
沈天星副局长表明,江阴市的有机垃圾处理的核心是“专业化+市场化”。专业化是指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来做,江阴市委托清华团队进行项目的设计、建设、运维,确保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为江阴市有机垃圾处理项目提供了保障。市场化是指政府提出问题,通过市场化竞争,由专业公司规范,减少政府的干预。政府只需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项目方向,因此从运来效果来看,至今年9月江阴市172吨有机垃圾处理项目目前为止运行良好。
江阴市有机垃圾处理未来的方向
在“十三五”期间,江阴市的垃圾分类专项规划中仍存在部分餐厨垃圾无法与生活垃圾共同处理的问题,后期会加大力度,提升有机垃圾处理的分类处理能力。沈天星副局长指出,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及未来规划,江阴市将建立单位定点+相对集中+大集中全覆盖的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江阴模式”。
项目的成功建设运营已成为卫生文明城市的新名片,推动了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同时在最近阶段抗击“非洲猪瘟”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文章根据会议录音整理,未经主讲人审核)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