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南通海门:垃圾分类池成为村里的风景线

分类:行业热点 > 国内资讯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4日 17:54    作者:陆漩波    文章来源:环卫科技网

秋日的阳光下,在三厂工业园区镇西村走一走,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让人倍感舒爽。道路旁,一个个经过独特设计的垃圾分类池已成为村里的风景线。短短两年,镇西村从一个人口众多、环境脏乱的村子走上了绿色环保的发展之路。

镇西村有7000多人,是海门人口最多的村,村里的流动人口较多,给环境秩序管理带来很大压力。驻村第一书记范振东回忆,两年前,他刚来到镇西村的时候,发现村里的垃圾收集装置周围都堆满了垃圾,夏天里更是苍蝇满天飞,臭气熏天,周边百姓怨声很大。是更换更大的垃圾箱,还是增加清理垃圾的人手?村干部们决定先进行一次深入调研。

他们走访村民,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议。结合村民们的建议,范振东和村干部们开始自行设计垃圾箱。本着务实耐用的原则,镇西村将垃圾箱设计为垃圾生态处理池,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个区域,主体采用水泥材质,配上活动式挡板。因为有村民反映过去的垃圾箱是水泥灰色的,常有车辆不留意剐蹭到,所以现在的垃圾箱涂上了清新的绿色,嵌上了黄色的夜间反光条,不但外形美观,而且功能也更强大。这样的垃圾分类模式在全市农村还是首例。

范振东说,镇西村计划在全村建设80个这样的应圾生态处理池,目前已建成30个。设施到位后,村民们的垃圾分类习惯和环保意识也明显有了提升。

干净整洁的村居环境让村民们体验到了环保带来的舒适和宜人。镇西村又开始了新的探索,每年春夏秋三季,农田里都会有大量的杂草、秸秆等。村干部们继续深入调研,向有经验的老农民请教,最终决定采取回填于耕的方式。他们在村里选择一处废沟塘,家家户户农田里收到的杂草等农田垃圾集中倾倒在这里,再盖上一层土,一段时间后,这些田里产出的“垃圾”又会变成有机肥料,继续滋养着土地。这也成为农村垃圾处理的又一新路径,能节省不少成本。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镇西村就这样从一件一件小事开始,正在打造一个干净的、美丽的、宜人的新农村。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