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对“十三五”环保投资方向的三个预测

分类:行业热点 > 国内资讯    发布时间:2017年5月10日 10:50    作者:    文章来源:

来源:中国环境投资联盟

预测一:资源循环与回收再 利用


峰瑞资本看好广义的资源循环与回收再利用行业,这不仅是因为它们能够实现资源的节约、循环与再利用,而且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回收的资源经过变卖或者再利用,能够产生正向的现金流,从而给债权和股权融资带来了机会。虽然资源循环行业处于产业链的最下游,然而运营者通过回收或者循环再生的物质掌握了产业链上游的入口。随着工业回暖,“十三五”期间,国家、地方环保督察趋严,部分原料价格持续走高,更加凸显了资源回收类公司的价值。


具体来看,资源循环与回收再利用典型的应用包括:一是,“城市矿产”和城市环卫系统的耦合,环卫和回收两网融合,会给回收企业带来新的供应链还是新的竞争,我们可拭目以待;二是,针对B端(工商业)和C端(居民)废品(纸品、塑料、玻璃、金属等)的回收;三是,垂直行业的资源再生,例如动力电池回收、橡胶回收加工、废旧汽车的拆解、一般工业固废的回收、脱硫脱销催化剂的回收再生等。

 


预测二:物联网 + 环保



农业、医疗、工业、交通物流等其他行业正在发生的数据产生、数据联网、数据分析和智能理解和干预的浪潮,极大的提升了这些行业和过程的效率。例如美国联邦快递公司的货车,均装有多维度的传感器,采集每辆货车的位置、速度、载重的信息,并通过云端传给总部,不仅能够显示几万辆货车的实时位置和状态,还可结合所装载货物的信息和人工智能的算法,实现自动调配和优化每辆货车的路径,并自动反馈给每辆货车的GPS,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再例如,利用医院积累的影像数据,结合深度学习,为医生提供针对特定病种的辅助诊断的建议。我们认为类似的环保+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技术和应用在未来五年会蓬勃发展。


环保/能源相关数据的价值,在于保障环保设施和设备的精益运维,在于提供环境质量的状态并作为政府监管和企业尽职免责的依据,在于获取能源消耗的状态,从而为节能、用电预测、需求侧相应提供依据。


具体来看,这种发展以创新性的传感器开发、工业量产、广泛部署开始。例如,2016年我们发现市场上出现了若干个聚焦光散射传感器/检测仪的公司。这些公司通常为客户提供在区县级别区域部署数十个传感器,在地级市范围内部署数百个传感器的解决方案。现在测量大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光散射传感器已被广泛应用。随着大量的颗粒物浓度数据被采集,未来新的方法或者模式或将开启,比如结合天气数据,做出局部能见度和飞机延误的预测(机场),或加密网格部署传感器,对污染物进行溯源等。


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空气质量监测、工业气体(VOCs)监测、智慧水务、工业节能、智能建筑、智能城市等。我们会持续关注能够测量颗粒物、工业气体、土壤环境相关指标、地表和地下水质、生物多样性的传感器技术的进步,以及带来的数据闭环、新的商业模式和传感器的智能化。



预测三:气、水、土、固废


关注大气治理与能源变革的耦合。如果仔细研读国家“十三五”生态环保规划,很多举措都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机动车相关。“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及河南、山东需压减煤炭消费10%,并严控机动车的排放。替代煤炭提供冷、热、电的设备和技术存在着较大的机会。例如,电极锅炉、生物质锅炉、热泵等等。我们认为,对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源的监测方法和设备,以及机动车排放控制技术必将在“十三五”得到发展。我们还认为对重点的非电行业烟气治理,可能会在“十三五”期间迎来机会。我们认为在源清单缺乏的情况下,更好的融合多维数据,提供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的技术或公司拥有商业潜力。


关注更有效的水体治理技术。“十三五”需要治理重污染水体,加强再生水的利用,严格监管重点行业/工业废水排放。我们认为拥有黑臭水体的治理及与海绵城市的结合,针对再生水、农村污水、城镇污水厂提标改造的模块化的深度处理或者预处理单元,高效除磷技术,针对工业废水的膜处理以及除盐技术的公司会在未来5-10年获得关注。


关注土壤修复的新商业模式及供应链。随着“土十条”的颁布实施,国家对土壤污染防治行业的投入继续加强,2016年国拨经费接近100亿。但总体的商业模式尚未完全建立,以企业为业主主体的市场尚未形成。因此“十三五”期间应该关注绿色金融和土壤治理模式的结合;并且关注土壤修复的供应链,即具有业绩、团队、设备的小公司的成长性。


关注更精细的危废处置。危废行业在我国有千亿规模,预计到2020年达到1867亿元的产值。并且收费处置模式比较成熟,因此危废的减量和深度处置技术将非常具有价值。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