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成都市城管委获悉,今年,成都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目标是城镇社区和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35%。截至10月,成都全市有2308个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累计覆盖居民191万户,分类覆盖率达31%;35个示范街道(建制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累计覆盖居民65万户。
据悉,成都全市喷涂(粘贴)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标志的车辆共计1462辆,其中:其他垃圾运输车1213辆,餐厨垃圾运输车166辆,有害垃圾运输车31辆,可回收物运输车52辆。全市建立了4229人的专兼职分类收运员队伍,“前分后混”问题得到改善。
针对垃圾分类的痛点“前分后混”的问题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 成都将从加强分类投放管理、规范分类收运管理、提高分类处理能力三方面继续发力。
其中,在规范分类收运管理方面,成都市城管委认为要破解“前分后混”,关键就是要规范好分类收运环节。一要提升分类运输能力,按照出台的《规范》统一运输车辆标志标识,按分类要求逐步改造现有车辆,配备再生资源和有害垃圾运输车辆,推广车载桶装、密闭直运的餐厨垃圾运输系统;二要严格落实分类收运要求,科学确定分类收集方式,统筹安排分类运输路线、时段和作业形式,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相匹配和衔接的分类收运系统;三要覆盖分类收运责任,明确政府、环卫企业、物业管理、再生资源企业等单位在收运环节中的责任,确保管理责任全覆盖,形成齐抓共管、衔接有序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管理责任体系,分类收运做不好,还存在“前分后混”问题,就直接追究责任人;四要强化监管责任,采取安装GPS、运用数字城管、推广车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作业信息、行驶轨迹进行实时监控,采取联合执法、专项整治等多种方式,强化生活垃圾流向监管,严格执法查处、纠正“混装混运”“抛冒滴漏”行为。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提高分类处理能力方面。不仅要完善分类转运设施,加快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建设,优化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转运站点布局,升级改造现有生活垃圾转运站(点),提高餐厨垃圾和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能力。有条件的转运站可在站内增设有害垃圾暂存点和可回收物分拣台,实现可回收物和各类其他垃圾分类计量、分类中转等功能,各区(市)县要规划建设1—2座有害垃圾专门暂存场所和1—2座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还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就地就近处理新模式。目前,天府新区和高新区进行了有益尝试,通过建立社区生物有机垃圾处置循环中心,打造社区“院落花园”“院落菜园”,就地处理社区居民餐厨垃圾,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